云上访谈

杨   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对于上合组织而言,“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外延深远。除了传统上高度重视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合作职能外,人文合作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走深”“走实”的关键要素。“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是包含理念、价值观、生活方式、包容性等多种含义的概念,人文合作本质上所具备的精神要素与这些概念完全契合。通过人文合作强化上合组织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增强政治互信,强化本组织安全和经济职能具有关键作用。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Building the SCO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Jin Yang

Abstract: The SCO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has a profound scope and impl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ly highly valued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functions,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olid progress of the SCO. Theoretically,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volves visions, values, lifestyles, inclusiveness, etc., and the spiritual elements inherent in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re fully compatible with these concepts. Strengthening the SCO’s consciousness a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through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political mutual trus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CO’s security and economic functions.

Keywords: SCO,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cooperation

Author: Jin Yang, Deputy Director and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the Department for Central Asian Studies, Institute of Russian, Eastern European and Central Asia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enter for SCO Studi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19年6月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在其重要讲话中再次阐述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这次讲话与其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的首次倡议一脉相承。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倡议再次得到了与会各国领导人高度认同。在当下全球化进程遇到各种复杂挑战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上合组织成员国以本组织为平台,努力构建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和发展利益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仅符合组织成员国利益,也是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促进新时期更加健康国际关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命运共同体,其中重要工作方向或者构建要素,是通过人文合作这一上海合作组织关键职能的发挥,努力促进成员国在合作理念、利益观、价值观乃至对彼此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使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不断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升合作包容性,这是上合组织健康发展和增强可持续性,进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

一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人文合作

“人文”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点出了人文的重要性,即人文具有教化天下的意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人文合作的含义已经包罗万象,教育、科技、旅游、卫生、体育、文化、媒体和青年等领域的合作都被列入人文合作范畴。人文合作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与政治、安全和经贸合作一道,构成了国际合作的主要方面,是国际关系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国与国或者国际组织框架内的人文合作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包含了国家间合作的重要精神基础,是国与国或者国际组织内部在价值、理念、制度、利益、身份等层面进行深度认同的重要素。通过人文合作,不同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建立起基于精神层面相互理解或相互包容的心理机制,进而在其他领域如政治、安全和经贸等领域促进合作,通过构建更加成熟的合作机制,降低合作成本,使合作效率大幅提高。就国际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而言,人文合作是国际组织成员国加强身份认同,提升组织凝集力的基础,是其他合作不可替代的领域。
中国学者徐进指出,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过程性特色的概念,它可以迈向传统的理性主义政治同盟和经济合作,也可以进化到建构主义范畴的基于共有观念的共同体,国际关系中的实践互动过程是推动其实现的途径”,“共同体成员在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互动过程中,将逐渐建立成形的制度,这些制度和机制规范成员的行为,塑造成员的观念,进而通过交往将逐渐产生越来越多观念上的共同感”。该论述表明,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包含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这些关涉国际合作中的物质利益,而且与制度、规范、观念的“共同感”紧密联系。学者周雯雯、林美卿指出,“命运共同体要包容人类在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坚持地域平等、种族平等和文化平等出发,倡导尊重地域、种族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冲破地域、种族和文化差异的藩篱,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打造一个没有地域、种族歧视,多样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体”。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文化、人文因素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因此,人文合作显然具备嵌入国际合作制度、规范和观念“共同感”的各类要素,因而二者在逻辑上存在高度相互依存关系。
上合组织成立至今历时19年,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发展出了明确的安全、经济和人文合作三大职能,其中人文合作职能明确得最晚,但是发展势头比前两个职能更为迅猛,越来越受到上海合作组织以及成员国重视。
上合组织的成立本身就是不同地理空间、不同文化类型的多个国家之间的一次有效尝试。源于中苏边境谈判,发展到“上海五国”,再到21世纪初上合组织成立,初创时期的上合组织以安全和经济合作为基本职能,有其独特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依据。但是随着上合组织合作功能、合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不断变化,组织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境。有的成员国在不同时期对本组织的态度和立场会发生某些调整,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出现波动。在特定时期,一些成员国内甚至出现俄罗斯“威胁论”或者中国“威胁论”,一些本来不难推动的合作项目,因为个别成员国的“疑虑”被排除在议事日程之外。例如,关于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相关倡议,经过多年讨论,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其中不乏个别成员国对这两个议事日程存在重大误解或者疑虑的因素。
在国际组织中,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具体利益不同,对组织的利益诉求必然存在差异,通过具体谈判,寻求成员国之间利益最大公约数,一般都能使相关议程得以解决。举例来说,关于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具有普惠性的项目,其之所以难以顺利达成成果,除开利益关系,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复杂的战略文化、相互理解差异以及彼此信任水平相关。这表明,增加成员国之间人文合作的领域,拓展人文合作的深度,进而增进成员国之间从精英到民众对于彼此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层面的相互了解,即提升所谓“共同感”或者“民心相通”是统合和调适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利益,提高成员国之间互信水平的重要工作。
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多个层次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使本地区因为文化多样性而精彩纷呈,另一方面又为本组织合作增添了某些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阻碍性因素。从影响力看,本地区存在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全球性大国,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次地区大国,中亚四个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内陆国家。在国际组织中,成员国体量大小决定着不同国家对组织的战略定位必然存在差异。例如,中亚成员国对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普遍存在的高认同,源自上合组织所提供的经济合作机制,是各国多元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俄罗斯作为战略文化大国,对上合组织经济合作机制的倚重度则低得多。因而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视角看,不同的战略文化,决定他们对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从文化属性看,本组织空间情况更为复杂,无论是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还是中亚各成员国,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民族构成、历史文化、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存在更大差异,因而各国之间无论在地区认同,文化认同还是其他心理方面,这种显著存在的差异,明显区隔着各成员国对上合组织框架内不同层面合作的认知。
因此,随着上合组织建设向前发展,本组织很早意识到人文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前的战略定位中不仅把人文合作提升为与安全和经济并列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力度,丰富和完善人文合作机制,扩大人文合作领域,拓展人文合作深度,以人文合作为基础,增进成员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从而在更高层面提升成员国在政治领域的互信度和经济合作领域的顺畅性。“上合组织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在此交融汇聚,相得益彰。我们要珍惜本地区文明多样性这一宝贵财富,摒弃文明冲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二  上合组织人文合作实践及成果评价

人文合作的领域十分丰富,可以包含教育、科技、旅游、卫生、媒体、文化、青年等多个方面的合作。上合组织成立初期,实际已经注意到了人文合作的重要性,并把相关合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第二届上合组织峰会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上合组织要“扩大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及旅游领域的相互协作”,这可以看成是本组织最早强调人文合作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推动人文合作的开端。随着上合组织在安全和经济合作领域的全方位推进,人文合作的重要性日 益彰显,人文合作的上述各个领域的合作也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 要成果。人文合作被列入上合组织的第三个基本职能,与安全和经济职能 并行,从而使上合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好保障。
截至2019年,上合组织就多边框架内的教育、青年、科技、旅游、卫生、媒体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已经签署了上百个文件,机制日趋完善,各个层面的合作呈现方兴未艾态势,极大地活跃了上合组织空间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氛围。
在教育合作领域,早在2006年第一届教育部长会议期间,成员国决定制定并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截至2019年,上合组织已经召开七次教育部长会议,教育部长会议机制为促进成员国之间进行广泛深入教育合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从多边合作视角看,最突出的成果是上合组织大学的成立及其顺利运行。上合组织大学运行十多年来,为成员国青年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显著提升了成员国项目院校之间的科研与学术交流水平,也极大地推动了成员国青少年交流项目,使得成员国之间发展世代友好关系成为可能。2018 年签署的《2019—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发展路线图》是指导上合组织大学运行的最新指南。从双边领域看,上合组织空间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也得到长足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合组织多年来在该领域持续发力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例如,近年来,中俄、中哈、中乌、中吉和中塔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大量留学生在彼此国家学习,高校之间学术交流十分频繁,充分实现了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在教育资源领域的优势互补。
在科技领域,上合组织建立各成员国科技部长会议机制,迄今已经召开四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落实措施计划(2016—2020)》以及《〈2017—2021年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推动项目合作的措施清单〉中科技领域合作部分》两个文件的签署,使上合组织多边框架内的科技合作进入机制化和规范化,有力促进了成员国在自然保护技术、能效和节能、农业领域创新技术(包括粮食行业和粮食安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纳米及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如果考虑到双边科技合作也属于上合组织空间合作事项的话,那么包括中俄、中哈、中乌和中巴等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更加丰富。
在青年合作领域,上合组织也建立了制度化合作机制。早在2015年乌法峰会期间,由中国领导人倡议的“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成为上合作组织青年合作的最大亮点,该活动已经在中国连续举办五年,每年都有成员国200名青年代表赴华参加夏令营活动,该活动举办地不局限于北京,也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轮流举办,极大地增进了成员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拓宽了他们的交流渠道。正如《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致青年共同寄语》所强调,“上合组织将在青年教育、精神和道德培养方面开展综合性工作”,上合组织框架内的青年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意义,是本组织能够保持长久发展生命力的基本动力。
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旅游合作是近年来成员国高度重视,合作潜力巨大的新兴合作领域,该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新进展,为未来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合作新趋势,上合组织充分利用了成员国覆盖空间广大,地理相连,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多样性等优势,大力拓展跨境旅游合作。2016年上合组织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详尽规划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在旅游合作领域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方式。2018年青岛峰会签署的《2018—2019年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联合行动计划》则进一步细化了成员国在旅游合作领域的技术细节和推进方案。
上合组织长期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2009年10月通过的《上合组织地区防治传染病联合声明》,奠定了成员国之间医疗卫生合作的法律基础。2011年阿斯塔纳峰会签署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卫生合作协定》,使成员国之间的医疗卫生合作进一步得以加深。2018年5月通过的《上合组织医院合作联盟北京宣言》和6月青岛峰会发表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在上合组织地区共同应对流行病威胁的声明》则标志着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医疗卫生合作进入了新阶段。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为抗击疫情,进一步加强了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使医疗卫生合作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未来合作的新增长点。
媒体合作是上合组织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并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媒体合作主要体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媒体用同一种声音讲话,讲同一个故事,不仅向成员国之间讲好故事,也向组织范围之外讲好本组织的故事,这对于增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民众相互理解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塑造上合组织国际形象事关重大,也是提升上合组织国际话语权的具体体现。由于媒体合作具有显著的主权特殊性,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媒体合作主要体现为双边合作,多边合作主要还是原则性合作。在双边媒体合作领域,中俄媒体合作和中哈媒体合作范围最广,深度最深,也最活跃。早在2016年和2017年,中俄就互办了“中俄媒体交流年”,双边还建立起了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和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等框架内的多种媒体互动平台,包括中俄媒体论坛等机制纷纷建立,中国与俄罗斯各个级别的报刊、电视台和多媒体都建立起了很好的交流渠道和合作机制,一系列大型媒体互动活动连续举办,发挥了巨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哈媒体合作也取得丰富成果,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中哈两国新闻机构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十分畅通和长期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真正发挥了增信释疑,强化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关键因素。2018年,上合组织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媒体峰会,可以预计,媒体合作将成为人文合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上合组织框架内人文合作诸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上合组织建设进程中随着成员国间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深度不断挖掘自然成长的需要和积累,是上合组织进一步迈向成熟的必然逻辑。这些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合作是成员国形成高度身份认同的有效可行渠道,上合组织构建命运共同体具有内生动力,能够行稳致远。

三  上合组织人文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作为上合组织三大职能之一,人文合作尽管受到本组织越来越多重视,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日趋丰富,但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起步晚,加之人文合作自身具有文化和心理特性,在一些具体合作领域还存在种种阻碍性因素,一些合作还停留在机制建设层面,合作质量和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而言,这些阻碍性因素或者问题主要体现为:
第一,人文合作是一项需要大投入和长期投入,但是收效滞后的合作领域,它与安全合作及经济合作不同之处在于,后两项合作往往具有急迫性、时效性,有的合作项目当年投入当年见到成效,而人文合作的成效则是“润物细无声”,比如在教育、科技合作领域以及青年合作领域,没有高投入和持续投入,没有耐心则很难体现出合作成果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文合作往往成为国际合作中“点缀性”成果。
第二,上合组织地区空间内不同成员国之间存在历史、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国家体量、政治制度、价值观、战略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尽管人文合作具有不同文化心理“黏合剂”作用,但是真正要达到“民心相通”,使上合组织空间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没有长期和系统努力很难达到。
第三,由于上合组织自身机制建设尚在不断完善之中,包括安全合作职能和经济合作职能都还存在可以提升的巨大空间,起步稍晚的人文合作不可能超越其他职能独立前行,只能与安全和经济职能相辅相成,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得到发展。
第四,上合组织人文合作还受到本地区复杂的大国博弈影响因素,一些域内外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希望对欧亚地区产生更大影响力(软实力),对本组织成员国在外交上采取有打有拉政策,在人文合作中实施种种渗透,在国际舆论上对中俄等成员国实行分化和丑化,干扰了上合组织框架内人文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在国际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上合组织越来越成为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各成员国不仅面临彻底战胜疫情的巨大挑战,还面临复工复产、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和参与正常国际产业链分工的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上合组织框架内包括医疗卫生合作在内的人文合作,有助于各成员国通过合作早日战胜疫情,实现各国反危机和复兴计划。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持续加大投入,把人文合作作为上合组织三大核心职能中重要性不亚于安全和经济合作的方面。人文合作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特点决定,需要持续和较高投入,才能收到显著效果,但是作为“民心工程”, 其对成员国产生的集体身份认同功能,使得这种投入具有促进和推动安全和经济合作顺利实施的战略意义,大投入必然产生大成果。
第二,在后疫情时代,上合组织应优先选择医疗卫生合作和旅游、科技、教育、青年等相对见效快,成员国急需发展的领域作为合作突破口,通过加强这些领域或项目的合作,使合作具有战胜疫情、推动快速复工复产、扩大就业和绿色发展等功能,使人文合作与安全、经济合作相得益彰。
第三,在人文合作已经建立起的机制基础上,各部门加强梳理和协调,进一步夯实相关合作机制的基础,尽早启动、恢复已有人文合作项目,努力寻求高质量合作新项目,激活并创新人文领域的各项合作,为上合组织全方位合作创造更好的合作氛围。
第四,在上合组织扩员后成员国关系趋于复杂化的当下,建议上合组织创新人文合作新内容和方式,在组织框架内开展小多边形式的各项合作,增加包括学术界关于文化对话、战略文化对话在内的新机制,发挥人文合作与对话的增信释疑作用。
上合组织是新型地区性国际组织,经过多年建设,尽管本组织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但是秉持“上海精神”的上合组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各成员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平台,成员国对本组织的集体身份认同正在形成,这其中,长期坚持不懈的人文合作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在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继续推进并深化人文合作,有助于各国人民之间加强相互理解,提升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并使人文合作与安全、经济合作相协调,共同推动并实现本地区长期稳定和持续繁荣,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本文由上海合作组织蓝皮书《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机遇和挑战(2020)》课题组授权发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