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抗寒、耐盐碱、高产、高油、适应性强,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园区高原种业基地的试验田里,“西油11”长势良好。“纵观整个田间,籽粒颗颗饱满,专家组测试亩产能到285.1公斤左右,展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晋雄说。
盐碱地曾经是不毛之地。如今,这看似贫瘠的土地,竟也长出了金灿灿的油菜并获得丰收。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镇带领的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努力。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解到,由该校教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杰带领的科研团队,继两年前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黄淮麦区主产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并进行
作为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承担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在杨凌的油菜品种展示基地,155个油菜新品种整齐列队,既是 “藏粮于技” 的实践证明,更是 “端牢中国油瓶” 的庄严承诺。
眼下正值春玉米播种关键期,如何科学有效种植春玉米?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提出了应对春玉米抗旱播种几点技术措施。
4月9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陕西照金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咸恒农科”)工作人员梁雨新走进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查看苹果树的生长情况。
“世界羊奶看中国,中国羊奶看陕西,羊奶科技看杨凌。”这句话是奶山羊行业的共识,彰显了杨凌在奶山羊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日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马亚团副教授课题组选育的丹参品种“秦丹1号”通过陕西省林业局审定,获得林木良种证书。该品种以高产、有效成分含量高为核心优势,标志着我省丹参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取得新突破。
油菜花海中,色彩斑斓的油菜花引人注目;温室大棚内,一株株幼苗整齐排列;青青麦田里,农民熟练操作智能农机……
杨凌示范区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杨凌示范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近年来,国家农高区杨凌锚定“三区三高地”奋斗目标,抢抓省部共建机遇,深化区校融合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以“绿色农业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春季分会暨第十七届西部(杨凌)农资苗木交易会于2月28日至3月2日在杨凌举办。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联合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依托白俄罗斯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建设,联合编制的两项国际合作标准在白俄罗斯发布,这是该校在农业合作技术标准首次在海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