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抗寒、耐盐碱、高产、高油、适应性强,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园区高原种业基地的试验田里,“西油11”长势良好。“纵观整个田间,籽粒颗颗饱满,专家组测试亩产能到285.1公斤左右,展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晋雄说。
盐碱地曾经是不毛之地。如今,这看似贫瘠的土地,竟也长出了金灿灿的油菜并获得丰收。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镇带领的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努力。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解到,由该校教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杰带领的科研团队,继两年前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黄淮麦区主产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并进行
“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西红柿呢!你们也尝尝!”产业园技术员段德君一边和几个老乡整理盛满番茄的筐子,一边兴奋地和大家交谈着,一阵阵欢声笑语在挂满果实的番茄架间荡漾开来。
看到电动轨道车自由穿梭在山地日光温室大棚中,菜苗坐上了“过山车”,省工又省力,去年转型设施农业的“棚主”高晓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蹲在菜苗旁介绍,基质袋栽培用的是玉米、小麦秸秆,牛羊粪,菇渣,让“疲惫的土地歇口气”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多种病害。
在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苹果种苗培育实验室,一棵棵小绿芽在培养皿中茁壮成长。这些小绿苗将被筛选培育,种植在中亚地区的土地上。
给庄稼“看病”,农技人员一般先要到田间地头去实地采样,再到实验室化验分析,找出致病的真菌、细菌等,然后根据经验来判断病情,给出防治办法。这种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防控效果难以让人满意。
进入七月以来,杨凌连续阴雨天,这对正处于增甜转色的葡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抓好此阶段的葡萄园管理?记者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驻站专家张鹏。
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基因测定分析、种子质量测定、水分测定、组培快繁……这里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技术团队在做大做强中药材“芯片”,为壮大陕西中药材产业提供着科技支撑。
7月10日,“老周”与学生沈文文带着冻存的滩羊胚胎干细胞,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发,前往宁夏红寺堡,开始新一轮科研生活。
7月15日,在甘肃省合水县肖咀镇政府培训室,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付明哲教授正在为奶羊养殖户讲解奶羊疾病防疫相关知识。现场50余名养殖户借此机会解答自己养殖奶羊过程中的困惑,不断和专家交流 “取经”。
7月13日,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民乐县杂交油菜制种示范基地,千亩油菜花海竞相绽放,花开正盛,吸引了游客们纷纷前来观赏拍照。
眼下,正值油菜种子加工生产旺季,陕西荣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造的全自动种子加工生产线建成投用,与往年相比,生产效率提升30%到40%,减少劳动力投入60%以上,将为今年粮油供给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