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抗寒、耐盐碱、高产、高油、适应性强,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园区高原种业基地的试验田里,“西油11”长势良好。“纵观整个田间,籽粒颗颗饱满,专家组测试亩产能到285.1公斤左右,展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晋雄说。
盐碱地曾经是不毛之地。如今,这看似贫瘠的土地,竟也长出了金灿灿的油菜并获得丰收。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镇带领的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努力。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解到,由该校教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杰带领的科研团队,继两年前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黄淮麦区主产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并进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旱区节水农业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学科特色,尤其是持续开展的灌溉与作物抗旱节水试验示范,曾创造和积累了“孟岔模式”、肥水坑制备技术、垄沟集雨种植等较多节水“新式武器”。
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组成立,就挖掘了中国柿种质资源。1962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开始收集柿种质资源,1980年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筹建,1993年更名为“国家柿种质资源圃”。
总投资约 6.5 亿元的西北辣椒深加工数字化交易中心项目辣椒主产区落地杨凌,这一重磅投资得益于杨凌精准招商取得的成效。
猕猴桃作为20世纪人工驯化栽培野生果树中最早最有成就的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其营养价值的逐步挖掘与推广,特别是其富含维生素C,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和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富平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为富平的“柿”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6月,陕西富平柿子产业科技小院在富平县正式成立,围绕“柿”业从种植到加工提供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推动了“柿”业提质增效,成为当地的富民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改变就业观念,选择在农村创业,成为“新农人”。他们将梦想的种子扎根乡土,收获“丰收人生”。
“创新联合体”是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创新联合体”的申报创建,也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双方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系XN198已进入白俄罗斯小麦品种适应性鉴定,有望通过审定。”近日,从白俄罗斯访问回校的冯佰利,带回了好消息。
在位于杨凌上合农业国际贸易港的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个温室大棚的缩微版,与普通大棚不同的是该棚内设温、湿、光以及土壤氮磷钾等多个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