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抗寒、耐盐碱、高产、高油、适应性强,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园区高原种业基地的试验田里,“西油11”长势良好。“纵观整个田间,籽粒颗颗饱满,专家组测试亩产能到285.1公斤左右,展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晋雄说。
盐碱地曾经是不毛之地。如今,这看似贫瘠的土地,竟也长出了金灿灿的油菜并获得丰收。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镇带领的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努力。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解到,由该校教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杰带领的科研团队,继两年前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黄淮麦区主产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并进行
2025年,杨凌示范区将紧紧锚定“三区三高地”与“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目标,抢抓省部共建机遇,深化区校融合发展,以奋进之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挑现代农业“国家队”的重任,引领旱区农业创新发展,奋力开创农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滴油、一碟菜、一杯茶,碗里杯中,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民生。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立足自身优势,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持续放大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效能,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油菜的杂种优势强,每年的1月底至2月初正好是温室大棚油菜开花期,油菜花花期短,期间需要做大量的杂交授粉套袋测配。但科研人员却乐在其中,每一次试验新材料的优异表现都值得他们庆祝。
当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当陕北金灿灿的谷穗铺满山坡、当新品种牛羊奔跑在栅栏里……如今,一幕幕科技助农的生动场景不断上演,现代农业科技已成为支撑农业提质增效的最大底气。
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育好苗,杨凌示范区积极引进重点项目,培育、壮大育苗产业。
杨凌农家妹子王艳返乡创业探索“南果北种”新农业,从学技术、建园子,到玩直播、育品种,再到发展智慧农业,成为土地上的“弄潮儿”。
据统计,杨凌综合保税区2024年1至11月进出口总额达1.1亿元人民币,增速全省第一;2024年1至11月,杨凌示范区进出口总额达12.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23.8%,增速全省第三。
2024年12月26日,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的陕西湛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里,科技工作人员给一头健硕的母牛脖子上佩戴上了一个具有感应芯片的“智能项圈”。
12月16日一大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孟玉玲接通固原天启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玉龙的电话,与对方沟通在宁夏试验基地进行马铃薯育种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