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抗寒、耐盐碱、高产、高油、适应性强,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园区高原种业基地的试验田里,“西油11”长势良好。“纵观整个田间,籽粒颗颗饱满,专家组测试亩产能到285.1公斤左右,展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晋雄说。
盐碱地曾经是不毛之地。如今,这看似贫瘠的土地,竟也长出了金灿灿的油菜并获得丰收。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镇带领的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努力。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解到,由该校教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杰带领的科研团队,继两年前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黄淮麦区主产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并进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近些年来,在从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世界苹果产业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我国也培育出了一些富有竞争力的新品种,来自陕西的“三瑞”(瑞阳、瑞雪、瑞香红)苹果,就是其中代表。
9月28日11时30分,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良种滩羊“天天”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的宁夏滩羊生物育种工程中心诞生。目前,“天天”健康状况良好。
9月23日上午,杨凌示范区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届苗木嫁接技能比武大赛在杨陵区大寨街道农业企业孵化园内举行。杨凌及周边地区20支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的120名“铁娘子”嫁接能手现场“大比武”,喜迎第31届农高会的到来。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种源创新、苹果产业全程机械化转型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黄土高原这一中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西农智慧和力量。
在位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的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59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刘占德在一间特殊的库房前停下了脚步。
当下,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势头犹如一场“竞速赛”在杨凌示范区上演。从先驱者到探索者、从试验田到示范区,过去的27年,杨凌人用不懈的追求与积极的实践,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带得走的中国式现代农业发展的“杨凌模式”。
8月26日,富平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关长飞从冷库里拿出一块柿饼展示给前来调研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柿饼冒着丝丝凉气,上面裹满柿霜,咬一口香甜可口。
“援非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也是拓宽视野和探索世界的机会,我更想利用农学专长去帮助非洲人民。”谈起当时的初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杨陵区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李酶记忆犹新。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上市的季节。在五泉镇椒生村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里,一颗颗猕猴桃簇拥在翠绿色的藤蔓之间,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9月1日—2日,国家科技特派团镇巴梨产业组徐凌飞教授、王志刚副教授,在镇巴县三元镇开展秋季梨园管理技术指导工作,镇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仁平、园艺站站长齐继全、三元镇人大主席何鹏程等参加了梨园现场培训指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