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种出海:这里有面向巴基斯坦的定制水稻

04.142021 来源:川观新闻

3月下旬,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60余亩水稻正灌浆生长。蓝天白云下,稻浪起伏,稻穗飘香。

这里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南繁基地之一,随着南繁队伍壮大,过去位于陵水县椰林镇城南村的南繁基地住房紧张,2005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遗传育种专家李平和团队便把驻地搬到了这里,一栋3层住宿办公楼、60余亩农田,成为他们在海南的家。

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的南繁基地里,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田间育种。

“这里有上万份水稻材料,近两千个水稻品种组合。”李平介绍道,每年三四月份是南繁人员最繁忙的季节,每天早上6点半,他们就要到田里给水稻剪颖壳、做杂交。

和四川的其他南繁基地不同,这里除了选育面向国内市场的高产高抗优质稻,还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定制水稻。

“身边的这个品种,就是专门为巴基斯坦定制的品种。”李平站在一片稻田边介绍,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抗倒伏、抗高温、米质偏硬。原来,巴基斯坦人喜欢吃手抓饭和炒饭,因此他们特地选育了米质偏硬的水稻品种。

不只面向巴基斯坦,其实,四川水稻国际化之路已有近30年。站在农田里,李平讲述起川种出海的故事。

川种闯越南:一段波澜起伏的出海之路

在四川水稻国际化道路上,川种闯越南的历史不得不提。

越南战争后,越南粮食一度紧缺。1992年,越南政府制订粮食自给计划,鼓励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并给予补贴支持,农民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广适应性和高产量品种赢得市场认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占据了越南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杂交水稻推广,越南的水稻年产量迅速上升。其中,不乏四川种子的“身影”。

“在越南推广面积较大的有汕优63、II优838等中国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其中II优838就是由四川科研单位选育出来的。”李平介绍。

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的南繁基地

不过,当水稻产量的瓶颈解决后,米质不优成为稳固市场的一大障碍。1996年越南已成为大米出口国,但与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香米相比,越南种植的水稻品种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当时中国的杂交稻米质一般,整精米率低,大米售价低,再加上国内种子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种子售价较贵,导致中国杂交稻出口市场萎缩。

为了开拓市场,1999年李平第一次到越南考察。“当时对方提出需求,一是米质要好,二是制种成本要低。”李平说。

回国后,李平和团队着手品种改良,200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出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D优527”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在产量、米质、抗病性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这个品种改变了杂交稻不好吃的问题,当时跃升为越南进口量最大的杂交稻品种。”李平说。

不过,“D优527”在外观品质上仍有缺陷,此后,他们又和越南种子公司合作,选育出杂交稻新品种“太川111”。2005年,该品种被推荐到越南试验,“无论是株叶型态,还是抗病性,表现都非常好,产量比主流品种高出100公斤/亩,而且米质也漂亮,适合出口。”说起这个品种,李平颇为自豪,“ ‘太川111 ’这个名字还是当地人取的,因为产量、抗性、品质都是第一,当地老百姓还叫它 ‘三杆枪 ’。”

如今,“太川111”已纳入越南政府采购的主要品种,也是越南进口最大的一个杂交稻品种。

四川农业大学李平教授团队在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的南繁基地驻地。

做大做强种子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根据大众需求定制水稻

在川种闯天下的征途上,“川农高科”(全称: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由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教授创办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多年来为冈、D型杂交稻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速种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完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在这个链条中,种子企业对市场动向最为敏感。李平也曾任“川农高科”的董事长、总经理,多年来,他们正是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研发方向,最终撬开了东南亚市场的大门。

谈及川种如何走出去,李平认为,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种子价格要低。”

“我国杂交水稻实力比较强,但很多品种并不适用其他国家的需求。过去是有什么品种,就向别人推广什么东西,并不适应当地需要。”李平说,多次海外考察让他清楚了客户的需求,川种要国际化,需要主动去满足大众需求,运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比如,巴基斯坦人喜欢吃炒饭,要求米质偏硬,而且要是长粒型,这样炒出的米饭才好看。”李平介绍,目前面向巴基斯坦选育的品种已经在巴基斯坦进行了测试,丰产性很好,预计三年左右就能投入当地市场。

此外,还要降低制种成本。“种植杂交水稻的很多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不好,这要求我们的种子不能卖得太贵。”李平说。

据种业企业反映,目前国内杂交稻的制种成本在15——35元/公斤,种子零售价在60元——100元/公斤左右。而在越南本地生产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种子出口的主要模式是在国内生产,再通过国际货运,销往国外,算下来一公斤种子的运输成本要1—3元。再加上国内人工费偏高,如果能在国外生产,光人工费就能至少节约三分之一。”李平说。

进军海外市场对中国种业做大做强是个重大机遇。当前,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均在全球化经营方面建立了成熟的商业育种体系,通过构建海外研究和试验中心、地区性育种基地,抢占了海外市场。李平说,“我国在杂交稻技术上全面领先,中国种业要做大做强需要依靠杂交水稻,错过了这个机会,将是很可惜的事情。”

四川农业大学李平教授查看田间水稻长势

为了找准市场需求,2018年,李平联合学校老师创办了种业公司,构建起“研发-转化-推广”的种业产业化体系。“市场前景不好的品种就不去开发,才能规避风险。”目前该团队已在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审定10多个水稻品种,2020年向越南出口种子量达15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下一步,还需要在品种方面寻求突破,筛选高产、 抗性好、米质优的品种。一方面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高效精准培育优异新品种;另一方面,还需出台有利政策方面,助力种业企业走出去。“可以鼓励在境外设立合资企业,由中方控股,种子公司可在境外开展育种,降低制种成本。”李平说。

end

上一篇:“巴铁”来中国后第一次吃到芒果干?听听这对中巴小夫妻的故事

下一篇: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开始种植早期的春小麦作物

网站地图
基地概况
上合资讯
上合新闻
重大活动
农业合作
合作信息
政策资讯
农业培训
培训预告
直播课程
点播课程
交流示范
科技交流
示范推广
上合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