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种子意味着希望与收获,既关乎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也承载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深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种子有多么珍贵与重要,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最有发言权。
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聚杨凌》微信公众号开设《粮安天下 • 中国农科城里的“育种匠”》栏目,记者将深入采访从事种子繁育、推广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讲述他们和种子的故事。
4月20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全校师生免费提供了
20000余个“巧克力馒头”,
而制作馒头所用面粉
均出自“西农黑大穗”小麦品种。
“搞小麦育种几十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培育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小麦,让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
谈起自己培育的“西农黑大穗”小麦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Δ在西农大育种试验田,张正茂在查看小麦品种长势
在西农大北校区,有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这不是普通的粮田,而是该校的小麦育种试验田。仅仅看外表,与普通小麦区别不大,但到成熟后剥开麦皮,里面却是深紫色的麦粒。
张正茂说:“这个品种属于彩色小麦的一种类型,我们现在育种不只是考虑产量,更想培育出具有特殊品质、营养的小麦,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Δ在西农大育种试验田,张正茂(左)介绍“西农黑大穗”小麦品种特性
如果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体力下降等各种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现象称为“隐性饥饿”。
张正茂解释说:“好在,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通过育种来提高农作物中能被人体吸收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让人们从食物中安全地获取所需的营养。”
那么,彩色小麦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在彩色小麦的培育路上,张正茂已倾注了10多年的心血。“将小偃麦、野生一粒小麦和黑麦复合杂交,结果发现麦粒有不同的颜色。”2002年张正茂在育种圃收割小麦时的一次“意外”发现,让他从此与彩色小麦结缘。
张正茂说,与普通小麦品种相比,除了颜色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小麦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含量更高。
从育种看,彩色小麦是通过选育、杂交培育出来的天然品种。通过一代种植,二代分离,后代选育,并非转基因作物。其品种普遍具有抗旱、抗病、抗逆等特性。
“我们正从吃饱、吃好向吃健康的方向发展。过去育种,更多考虑增产,现在越来越多考虑营养。”对于彩色小麦的前景,张正茂充满信心,“我相信彩色小麦在几年内一定会逐步推广开来。”
从“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养型”转变,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变革正引领农作物制种的转型升级。2017年7月,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将“特殊类型小麦—彩色小麦”列入新颁发的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内容,由此揭开了我国彩色小麦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崭新的一页。
据了解,“西农黑大穗”小麦新品种,在陕西关中、河南周口、安徽界首等地一般亩产800斤以上。该品种具有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高微量元素和高产抗病的特点,蛋白质含量17.05%,湿面筋含量36.7%,铁锌硒含量高于普通白小麦76.81%,是生物营养强化的好食品原料。
自1934年建校起,西农大就开始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累计培育优良小麦品种60多个。特别是我国主产区黄淮麦区六次更新换代,西农主导四次。
如今,除了继续培育高产新品种,西农大的专家们还将目光瞄向了备受关注的彩色小麦。目前,该校已经选育出了蓝色、紫色、褐色等不同颜色的彩色小麦品种10余个。未来,这些彩色小麦将会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国老百姓餐桌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