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系主任、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时常奔波在秦巴山区的各个茶园内,他要将自己所掌握的茶产业知识,倾囊传授给当地的茶农和茶企,因此每年的大半时间里,他不是置身茶园指导种植和管理技术,就是奔赴在通往茶园的路上……
6月23日,“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一行来到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的皇观千山茶园内,一排排碧翠的茶树分布山间,错落有致,宛如排兵布阵的战士整规待命。茶园中,“茶博士”余有本与千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泉正在探讨着茶园管理如何做到高效规范的问题。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深处秦巴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自然环境优越,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全国少有的高山绿茶产区。而在2006年前,因为茶农缺乏技术,茶园疏于管理、老化严重,茶叶品质差、产值低,茶农依靠茶产业无法增收致富,导致出现大部分茶农放弃种植茶叶,任凭茶园荒废的现象。
如何才能扭转茶产业遇到的窘境,解开当地茶产业振兴的“密码”,成为宁强茶农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道难题。2006年,就在茶农纷纷困惑之际,余有本教授来到了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为当地带来了技术“东风”,成为解决当地茶叶种植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面对宁强茶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余有本教授经过深入调研考察,为宁强茶产业开出了一剂“治病良方”。“茶叶种植加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各个环节都应该做到精细管理。”余有本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致力当地茶产业提质增效,200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在此成立。
余有本教授认为,要找准茶产业发展中的症结,为茶产业发展破题,必须先从茶园管理入手,而茶园管理的关键在于对老化茶树进行改造以及及时更换老旧品种。经过一番努力,疏于管理的老旧茶园面貌焕然一新,茶产业效益得到大幅提升。随后多年间,余有本教授还致力于绿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以及积极发展红茶等方面的研究,为千山茶业公司茶产业的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为当地打开了“茶+”新模式,茶产业发展从此迈上了新的征程。
“以前公司主要发展的是绿茶,在余教授的指导和建议下,公司开始积极发展红茶种植,如今红茶占比公司茶叶份额的30%以上,红茶的产值也达到500余万元。”千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泉说道。
作为一名农科专家,在提供技术推广、栽培加工等技术的同时,余有本教授还承担着当地的人才培养工作。据余有本教授介绍,在助推茶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自己每年培养人才近2000余人,过去十多年共培养技术人才近3万余人,为众多茶农提供了茶叶管理和技术支撑。
罗天友是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肖家坝村的一名普通茶农,早些年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家人,十多年前回到家乡。如今,在千山茶业有限公司务工多年,主要负责园区除草、施肥、排水、绿化、精修管理等工作。罗天友告诉记者,自己将六亩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流转费能拿到3600元,加上在园区务工的工资,每年能拿到五六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公司带动了周边400多农户发展茶产业,带动茶农增收五千元到三万元不等。”千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泉告诉记者,茶叶种植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千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茶叶产业链的拓宽与延伸,不仅带动了当地茶农从事茶叶种植,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公司还安排当地农户70人在公司工作,到了采摘季节,茶园周边每天有300多人到茶园采摘鲜叶。
如今,在余有本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千山茶业有限公司在打造标准化茶园的同时,用景区的理念发展、管理茶园,使得“茶旅融合”迈出了新的步伐。总经理王有泉表示,目前来看茶旅融合发展的态势良好,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茶园观赏游玩,也带动了当地更多的农户逐步走上旅游产业的发展道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公司将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大道,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