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曾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58岁的张得林,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靠养牛,逐渐“牛”了起来。
张得林很爱牛,给他养殖的西门塔尔牛取名“蛋蛋”,这头牛面宽胸深、四肢健硕,是他花了9000元买来的。到现在,不仅产了两个牛犊,还获得了海原县肉牛竞赛三等奖,为他赢得了三万元奖金,眼下又成功配种。
这些收入的来源,除了张得林精心喂养,更多的是得益于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那里学到了科学管理、合理喂养、如何防疫等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
张得林养牛带来的利好,只是海原县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科技手段发展高端牛产业的一个缩影。这个基地目前拥有肉牛600多头,均是在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专家们的指导下养殖。
“牛产业、牛发展,牛人干牛事;重科学、重人才,科技助扶贫。”2021年1月,三河镇富陵村村委会送给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的牌匾上这样写道。
肉牛产业是海原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2017年11月29日,海原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润五丰农业开发(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共建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框架协议。2019年9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紧紧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为打造海原高端肉牛全产业链开发新模式,促进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研究院运作以来,实施了“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科技指导”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服务牛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重点围绕肉牛品种改良、基础母牛扩繁、饲草料生产加工与配送、疾病防治与疾病防控、牛肉生产加工与品牌营销、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六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科技服务工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集成创新的模式,开展了肉牛纯种繁育与杂交利用体系关键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母牛‘一年一胎’高效繁殖关键技术组装与示范、TMR加工模式的创新实践与TMR饲喂技术示范推广、重大疫(疾)预警与防控技术示范、高端牛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等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与示范,有效解决了农民养殖过程中的难题。“我们的技术在当地示范推广以后,整个海原县的肉牛产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从以前靠经验养殖变为现在的科学养殖,牛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农户们也从以前一户养一牛变为现在的一户养殖60到70头牛的规模。”海原县副县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研究院专家王永军说。
“以前我们老百姓养牛不懂技术,喂得多、投资大,却还不长肉,经过王永军老师的指导,我们学会了科学养殖,投的钱少,却还能获得更好的效益。特别是我们村之前有好几年不怎么产牛犊,后来在王老师应用了‘一年一胎’技术,去年6月份,我们村一个月时间就增加了50头牛犊,因此我们村村民也把王永军老师称作‘犊父’’” 三河镇富陵村 村支部书记罗成军说。
在养殖中,疾病防治与疾病防控从来都是重要的环节,“在2018年,我们引进了500多头牛,其中400多头都出现了口蹄疫,经过一段时间防治,最终还是死亡了40多头,损失相当惨重。针对引进时期的疾病防控,我们研究制定了肉牛引进技术规范,最终将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幅改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负责人、研究院专家林清说。
组织专家深入问题集中的三营、七营、三河等7镇18村120多个养殖户走访排查,推广“一年一胎”、同期发情、健康养殖等技术,380多头难繁母牛得到及时处置;
在海原县华润农业有限公司曹洼肉牛育肥基地开展肉牛养殖三阶段快速育肥日粮配方筛选研究,制定供港活牛饲养技术规程,提高了供港活牛的生产质量和效益;
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各类牛产业发展技术培训80多次,5560人受益。
……
研究院为当地肉牛产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不胜枚举。
多年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海原县通过打造高端肉牛产业发展集群,海原百姓也不断创新发展、发起了“牛财”。目前全县规模牛场、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牛场达到160家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肉牛饲养量达30万头,肉牛产值逾12亿元。
下一步,海原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润五丰农业开发(中国)有限公司将立足六盘山片区,把西海固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一流的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开放共享平台,到2025年,力争达到人均一头牛,产值百亿元目标,引领西海固乃至西部与全国高端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