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宁夏中卫海原县晴空万里,视野辽阔。位于宁夏西海固牛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内,王丽云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行走在牛圈过道,熟练地给牛棚里的牛犊投放饲草、清理牛圈,随后她又拿出本子详细地记录着牛犊采食量和棚里的情况,整个过程没有因棚里的特殊气味而影响手头上的工作。很难看出,这是一名大学生。
“我们正在进行犊牛实验,通过实验组的生长性能对比,记录相关数据。团队为降低牛的腹泻率,提高牛的生长性能提供参考信息。”闲暇之余,王丽云告诉记者,自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动科学院研二学生,今年在这里参与肉牛研究实验已经两个月,记录了宝贵的肉牛养殖信息。
“大学生都待在牛棚帮我们看牛嘞,咱也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牛养好,不能辜负他们的成果。”今年39岁的罗成军是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党支部书记,提起西农大专家团队,无不佩服。他指着牛棚里几十头膘肥体壮、品种多样的成年牛,黝黑的面孔上扬着一副朴实笑容。
海原县曾传:“农户知道牛,却不会养好牛。”“以前我们养牛不懂技术,喂得多,投资大,却不长肉。特别是前几年,村里的母牛下不出牛崽,大家干瞪着眼着急。” 提起前几年,罗成军感慨,要不是有西农大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王县长”的支持,我们的养殖产业改善还要晚几年 。
罗成军念念不忘的“王县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王永军。2018年,王永军在海原县挂职副县长,由此推动当地的肉牛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肉牛产业是海原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2017年11月29日,海原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润五丰农业开发(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共建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框架协议。2019年9月22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紧紧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共同为打造海原高端肉牛全产业链开发新模式,促进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院运作以来,按照“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科技指导”的新发展模式,服务牛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围绕肉牛品种改良、基础母牛扩繁、饲草料生产加工与配送、疾病防治与疾病防控、牛肉生产加工与品牌营销、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六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我们的技术在当地示范推广以后,整个海原县的肉牛产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从以前靠经验养殖变为现在的科学养殖,牛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农户们也从以前一户养一牛变为现在的一户养殖60到70头牛的规模。”王永军告诉记者,产业发展兴旺,规模化程度很重要。在西农大专家教授的技术指引下,县上的试验站越来越多。作为早期享受甜头的富陵村,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很快吸纳众多养殖户,一起引进肉牛新品种,学习养殖新技术。渐渐的,周边县区养殖散户逐渐合并成群,共同加入到肉牛养殖的改革中。
发展时机的成熟趋势,研究院团队成员为当地养殖户开展了肉牛纯种繁育与杂交利用体系关键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母牛‘一年一胎’高效繁殖关键技术组装与示范、TMR加工模式的创新实践与TMR饲喂技术示范推广、重大疫(疾)预警与防控技术示范等链条式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养殖过程中的难题,进一步发展全产业链经济。
在养殖中,研究院将疾病防治与疾病防控也作为关键环节把控。“2018年,我们引进了500多头牛,其中400多头都出现了口蹄疫,造成40多头牛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针对引进时期的疾病防控,团队研究制定了肉牛引进技术规范,最终将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幅改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负责人、研究院专家林清说,大家通过走访排查,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等,2020年实现了新生牛的零死亡率。
“你看,这头牛面宽胸深、四肢健硕,我花了9000元买回来。如今,这头牛不仅产了两个牛犊,还获得了海原县肉牛竞赛三等奖,我还赢得了三万元奖金。眼下又成功配种,将又能带来更高收益。”58岁的富陵村村民张得林神色激动,他指着自家的牛说:“我给它起名叫‘蛋蛋’,是家里的宝贝蛋。”“如今,村里养牛户的牛实现‘一年一胎’。去年6月份,我们村一个月时间就增加了50头牛犊,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还有人亲切地把王永军老师称作‘犊父’。”一旁的罗成军等人也难掩喜悦,乐呵呵地介绍起自家牛的各种优点。截至目前,研究院开展各类牛产业发展技术培训80多次,使5560人受益。
近年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海原县通过打造高端肉牛产业发展集群,海原百姓也不断创新发展、发起了“牛财”。目前全县规模牛场、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牛场达到160家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肉牛饲养量达30万头,肉牛产值逾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