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让农业更智慧

03.222022 来源: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视频 李煜强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惊蛰过后,春气萌动,大自然经历寒冬后再度涌动出新的活力。近日,在位于陕西杨凌的秦农智慧产业园内,农业数字化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走进园区控制室内,技术员薛佳欣正在电脑前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参数。“智慧园中的云计算、大数据、传感技术等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不但能降低种植者的工作量,还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图片1

图为秦农智慧产业园内的智能控制系统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融合应用。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逐步有效运用,在感受到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拉近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的距离。

“依托传感器,借助大数据技术,系统可自行判断植物需求,如果需要透气,大棚上的卷帘膜会自动揭开,跟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当植物缺水时,智能灌溉机可以自动开启, 给植物补充适当水分。”薛佳欣说。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环节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低,运行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也不高。而当各种农业高新科技走向田间地头的时候,不仅农业劳动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成本逐步地降低,重要的是经营效益也进一步的提升了。

“植物缺啥元素,系统就会自动补给啥元素,完全无需人工操作。”指着智能温室里种植的小番茄,杨凌秦农智慧产业园技术员薛佳欣赞叹道,“在杨凌‘农科城’,数字化仿佛为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不断的刷新人们对农业的认知。”

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必将为实现智慧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农业信息化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发展趋势。

图片2

图为秦农智慧产业园技术员薛佳欣介绍温室棚内的智慧系统

“现在,经过数字技术赋能后,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优化,可以大幅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农产品附加值也得以显著提升。”薛佳欣说,智慧农业建设显然已是大势所趋。

薛佳欣介绍,园区先后引进了顶部帘幕系统、顶部开窗系统、环控系统、水肥系统、高压迷雾系统、灌溉系统、二氧化碳补给系统等13个欧洲进口智能设备系统,搭建起了智慧农业的“四梁八柱”。同时,园区还采购牵引车、采收车、升降作业车、分拣包装线、锅炉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高端机械设备。

指着园区智能温室大棚,薛佳欣介绍,这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单体智能连栋温室,面积5.3万平米,35%的生产设备从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引进。自建成投用后,产业园成为无数事农、爱农人的“打卡地”,秦农智慧产业园也向更多游客展示了智慧农业新模式、新技术。

图片3

作为一家集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农业物联网、现代农业运营、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等领域于一体的联合创新平台,秦农智慧产业园肩负着农业高新技术引领、示范推广、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始终遵循“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的理念,不断引进现代化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以优质番茄等的新品种引进、示范及规模化生产为核心业务。

此外,园区还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政策导向,着力建设以发展农业绿色智慧产业、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研发、休闲研学农业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农业项目。未来还将与相关机构及高校合作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并为农业技术人才进行教育培训。

图片4

如今,园区已和盒马生鲜、京东及北上广等一线超市进行合作,番茄远销全国各地。目前种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番茄品种‘串番’,预计年产值可达7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村就业150余人,将有力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农业生产”,加速发展的智慧农业给杨凌农科城装上腾飞的翅膀,为现代农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end

上一篇:西农大克服疫情影响 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下一篇:陕西杨凌农高区: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确保种源自主可控

网站地图
基地概况
上合资讯
上合新闻
重大活动
农业合作
合作信息
政策资讯
农业培训
培训预告
直播课程
点播课程
交流示范
科技交流
示范推广
上合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