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依托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杨凌示范区积极整合高校和企业科技资源,用科技攥紧种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农科城里育良种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带领团队成员来到小麦育种选种圃,查看杂交幼苗长势及小麦材料的抗寒性。

“我们这个材料比较稳定些,我们把每行的变化都记下来,后续再看它抽穗后的变化。”吉万全一边观察小麦材料生长情况一边给学生讲解。

从事小麦育种研究三十多年,吉万全教授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培育出优质强筋、绿色抗病新品种7个;他带领的团队通过将小麦与稀有野草杂交,研发出的6个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平均亩产量能达到1000斤至1200斤,累计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研发以及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小麦育种来讲,我们首先要保证粮食安全、提高产量,这是最基本的。另外,对抗病品种、抗虫品种的培育,也是我们育种的目标之一,不光要产量高,而且抗性要好,这样的话,既高产又绿色。”吉万全表示,“要让中国的饭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食用中国品种。”这是吉万全及其团队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

在杨凌,像吉万全这样的育种专家有数百位,育种主体的集聚和合作,形成了巨大的创新动力。2021年,杨凌示范区联合区内高校及企业,共同成立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并建立了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体制机制实现“升级换代”。

“做种业,首先我们必须要围绕着粮食安全,培育新品种始终是我们坚持的一条主线。种业创新中心将聚焦育种、品种推广方面遇到的难题,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种业创新中心催化剂的作用,带动杨凌种业发展。”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萍说道。

“一带一路”上留印记

1月中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与国际学院“一带一路”国家的十几名留学生来到杨凌百恒有机果园,通过考察学习,深入了解有机生产管理技术与种植模式。

“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了解中国农业的优点,也要了解国外的需求,做到既把中国优质的农产品输出到国外,也可以把外国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到中国,从而满足双方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表示。

参观、品鉴、交流,通过考察学习,留学生们纷纷表示,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将有机生产技术推向更多地方,让更多国家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而受益。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汉吉兴奋地说:“我很高兴看到这里的管理,生产和技术,他们的农业做得非常好,在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肥料,种出来的猕猴桃味道很甜很好吃,我要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希望大家一起关注有机农业。”

杨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合作,通过组建上合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方式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种植、养殖、育种、加工等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合作、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人才交流的国际大循环格局。

先后建成中乌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3个海外农业合作园区,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试种小麦、玉米、油葵等作物6500多亩,传播110多项高效栽培技术,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

“杨凌作为上合农业示范基地,在上合国家建立了系列海外园区,把农科城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到了上合国家,通过海外园区搭建起中国与上合国家的经贸合作往来桥梁。”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兵表示。

科技推广遍布全国

近几年,杨凌在农业科技拔尖筑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应上更是成绩斐然。

春节期间,正值假期模式,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曹斌云团队却显得比平时更加忙碌,实验室、奶山羊养殖场成为他们的“度假胜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奶为优。我们只有牺牲休息时间,与时间赛跑,才能追上发达国家畜牧业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乳制品的需求,这是我们科研人员应该承担起的使命。”曹斌云向记者说。

在曹斌云团队不懈努力下,近年来,陕西奶山羊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目前,陕西先后出台了包括良种鉴定在内的11个奶山羊养殖技术标准和6个羊乳加工技术标准,涵盖了奶山羊产业链全程。

产业标准化极大促进了产业发展,现在陕西省奶山羊良种规模、存栏数、羊奶产量、羊奶加工能力等七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羊乳制品更是占到了国产市场份额的85%。奶山羊全产业链产值为467亿元,带动农民年增收32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把奶山羊培育成为富裕农民的‘领头羊’,让中国羊奶产品成为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这就是曹斌云团队一直坚守的初心。

在杨凌,还有很多像曹斌云这样的教授,常年扎根基层,推广技术,服务全国。目前,杨凌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探索形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精准服务、广泛辐射”的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新路径,全面构建“立足陕西、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示范推广新格局,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超过300亿元,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加快建设。

“2024年,我们将紧盯‘三区三高地’建设目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坚定不移落实‘三个看杨凌’要求,深化区校融合,高质量建设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加快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深化与省内10个地市的农业科技市区合作,全力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农业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杨凌科技力量。”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马江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