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在中亚生根发芽,这既是生物的种子,也是中国同中亚各国播撒的友谊的种子。”
6月5日上午,网络大V看上合活动走进上合组织农业实训基地——杨凌良科种业基地,在第九届小麦文化节现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给大家分享他“中国种子”的故事,现场向活动赠送了5本新书《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张正茂介绍,该书讲述了他与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动人故事。
种业发展是粮食安全的“芯”片,高产优质的种子对于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一届杨凌小麦文化节上,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金乐天说:“我们巴基斯坦小麦产量最多是400到500斤,通过参加杨凌小麦文化节活动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小麦品种,特别是有一些品种亩产量超过1000斤,我希望把这边的好品种可以带回巴基斯坦,带到‘一带一路’国家。”
近五年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聚焦“培训、交流、示范”核心功能,积极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和基地平台作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科技推广模式,不但为自身发展开拓了一片广阔天空,更是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份份含金量高的农业合作方案。
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占地1200亩,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实训基地,其中建有信息数据中心(5G基站)、多功能智慧温室、作物育种风干室、恒温种子库、农机农具库、种子晾晒场及水肥一体化带水灌溉等配套设施。“我们通过开展新作物、新品种的种植示范,新技术、新机具的演示引领,把国内外农业领域的综合先进技术进行复制和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良科智慧,也将为上合组织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良科小麦研究院院长王成社说。
在良科试验田,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现场体验割麦子、晒场、打场等活动,品尝用中国良种制作的“杨凌蘸水面”,品味“上合味道”、弘扬“上海精神”。“感谢中国,感谢杨凌。我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5年时间了,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今天也体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魅力,现场学习了杨凌蘸水面的制作流程,也品尝到了蘸水面的味道,非常美味,我们非常高兴。”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林飞心开心地说。
在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附近,有一片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示范繁殖区,专门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亚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试验田。时下,该试验田也已进入收割季节,这里集中展示了普冰9946、普冰322、普冰151、普冰297四个小麦品种。
张正茂告诉记者,2023年最新审定的普冰297,抗旱抗寒抗病抗倒高产,旱地亩产400公斤。普冰151,甘肃陕西审定河南引种备案,矮杆抗倒适应性好,走出国门引种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基斯坦,表现良好。普冰9946是旱地小麦品种中唯一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
近年来,杨凌通过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完成了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引种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4类作物9个品种,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天上午,40名知名网络作者、“自媒体”达人、直播网红等网络名人,以及中省驻杨凌媒体代表、外国友人代表、群众代表、小记者团组成约百人的观摩团,通过参加杨凌小麦文化节,感受中国农耕文化,体验一粒中国种子的上合之旅,了解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示范推广成效。
从“一粒种”到万亩田。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职责定位和旱区种业硅谷优势,杨凌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先后建成13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和20个上合组织农业实训基地,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以“中国种子”为媒的上合之“禾”越发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