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科学育种促增产》《人勤春来早 开工干劲足 油菜花田里的“追花人”》,近日,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记者参与采写的主题报道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频道集中播出,报道聚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扎根一线,选育油菜新品种的生动实践,全文如下:

图片

“这是它们的身份证,每一株都编了号,通过每个编号可以溯源到它们的‘父母系’。”日前,在位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加代温室大棚里,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专家董育红一边忙碌一边介绍。记者看到,不同于普通油菜,这里的油菜植株上都挂着小牌子。育种工作者们正忙着开展油菜授粉、杂交育种等工作。

走进该中心育种实验室植物培养房,育种工作者们与油菜“同吃同住”。“要与油菜近距离接触,时刻记录它们的变化。”董育红介绍,通过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每年能完成3到4个生育周期,大大加快育种进程。目前,董育红和团队正在着手选育更多抗根肿病的油菜新品种。

油菜根肿病作为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其流行途径多、速度快,发病后会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目前,董育红团队已育成了陕西省内首个抗根肿病的油菜品种“秦优DK4”。根据2018—2020年期间在陕西省勉县和太白县的苗期抗性鉴定结果,对照品种根肿病发病率超过90%,而“秦优DK4”发病率仅5%左右。

累计培育新品种1100多个,年种子交易额近10亿元……目前,杨凌的育种产业发展越来越快。“能明显感受到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育种工作贡献更多力量。”董育红说。

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菜籽油产量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四成左右。

202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行动。为了打开我国油料增产的新空间,春天里,一群“追花人”忙碌起来。

在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陕西油菜分中心,记者看到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油菜繁花朵朵。

图片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董育红:花期不等人,搞育种的就是油菜一开花,它就是个命令。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时期,油菜一开花,就要到现场来,就要开展工作。

每年的1月底至2月初,正好是温室大棚油菜开花期,油菜花期短暂,前后也就半个多月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在这个育种温室大棚的油菜花田里面随时都有新发现,比如这一株油菜它好像戴了一顶小小的帽子,而另一株,它穿戴就更整齐一些,好像穿了一件外套。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 副研究员 关周博:这叫人工辅助授粉。无论是油菜“戴帽”还是“穿衣”,其实是育种科研的关键一环——套袋。把袋子套上之后,给它穿上这个“小衣服”,防止外边的花粉串粉。

“穿衣戴帽”后的油菜,在科研团队的精心呵护下,即将迎来生长关键期,也就是专家口中所说的结实期。油菜从播种到收获,分为苗期、蕾薹期、花期和结实期,每一个环节科研团队都要“跟得上、盯得住”。长期和油菜打交道,研究中心这些科研人员已经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 副研究员 关周博: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场,每天都会来观察,有没有不速之客。现在像这个应该是它的成虫,叫茎象甲。

记者注意到,科研人员随身都会携带相机、笔记本,一旦有新发现马上记录采集数据。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董育红:预防重要,不抠细的话,没有及时防治,损失就没法挽回了。

油菜育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应用大约需要10年左右。因此对科研团队来说,育种攻关、转化推广一刻也不能耽误。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这个由70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就像候鸟一样迁徙,从当下的杨凌温室到三月的汉中、四月的杨凌基地,再到七月的青海、甘肃育种基地,他们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忙碌,“追花守果”,不断提高油菜籽产量和含油量。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在这个育种温室,面积大概两千多平方米,三亩地的样子,但它保存和培育的新材料和新品种,竟然达到了两千多种。

两千多种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护理一年要过几遍,这就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指尖劳动和经验积累。目前陕西的油菜种业发展规模和科研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负责人 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穆建新:我们创制出了含油量66%的种质资源,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土地面积不变,但是产油量提高了25%,那我们就是相当于多种了25%的油菜。通过杂交育种技术,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