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访谈

2月24日上午,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大会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三楼演播大厅召开,会议总结示范区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会上,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教育研究处、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育种技术中心总监吴纯仁: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今春投入运营

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2019年落户杨凌,该中心不仅是先正达集团在中国的一个重大投资项目,更是从战略上出发,旨在把先正达集团全球的优势种质资源、最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和研发平台在杨凌集成和提升,助力杨凌打造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自入驻以来,中心建设顺利,实验室已初具规模。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将以最快速度完成杨凌育种技术种心建设,并在牛年春天投入运营。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起共建国家玉米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同时将携手杨凌的科研院所、同行企业,群策群力把杨凌做成中国种业No.1,打好种业翻身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孙楠:以实际行动为旱区农业发展贡献更大科技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校87年来,西农大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立足“一原、一山、一河、一路”等主战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在哈萨克斯坦等5国联合建立8个海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

“十四五”期间,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农业领域的国家队高校,西农大将与杨凌示范区一起,始终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一如既往地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和排头兵,发扬“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四大学科使命,主动推进区校融合发展,积极承担示范区的科技创新任务,全力参与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助力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杨凌自贸区和国家农业综合保税区建设,努力争创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以实际行动为旱区农业发展贡献更大科技力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教育研究处处长冯旭:区校一体共发力,科技创新促发展

2020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多点开花:实施科研引领,科技推广水平上台阶。立项省部级科研推广项目10项,横向研发项目5项,年到账科研推广经费总额400万元,5年科技成果转化150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3项,地厅级成果奖6项;创新科技推广模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新增1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5个校级基地,基地总数达到20个,创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团队20个;年科技推广效益达到7.36亿元以上;创新社会工作机制,打造社会服务优质品牌。建成11个县级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学院荣获高职高专院校社会服务50强;拓展平台建团队,培养科技人才提水平。依托西农大成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获批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2020年度陕西省科技特派员申报37人获批;区校一体,多措并举,共促创新创业拿大奖。在示范区科创中心建设区校融合科创基地,通过孵化培育,在2020年陕西省大学生“互联网+”大赛获金奖六个,位居陕西高职第一。

2021年,学院将与示范区一起,区校一体共同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科技硬实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出杨职声音,贡献杨职力量。一是共建共享,加强区校一体促发展。联合组建玉米、苹果、猕猴桃、畜禽、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多个专业化技术创新团队;二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科研硬实力。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形成科研创新团队,促进科研推广工作出成果上台阶高水平;三是创新科研推广模式,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形成集“作物栽培、节水灌溉、苗木花卉繁育、畜牧养殖及疫病防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赫思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今年科技创新局将按照党工委管委会的安排部署,围绕10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全力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政策,推动在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畜牧、智慧农业、农业节水、农业智能装备、生物防控(植保)、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基础建设,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发挥杨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作用,建设一批研发检测共享平台、行业性中试基地、专业化孵化载体等,提供好公共服务;三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今后在科研平台布局、科技项目安排、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将全面向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将其打造成为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强力推进各项科技工作。一是加大科技平台培育建设力度。围绕示范区产业创新中心布局,支持建设旱区农业、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种业、旱区小麦遗传育种与绿色生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旱区生境模拟系统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服务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完善“一院多所”体系,推动与上合有关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每年布局建设5个省级、示范区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加大科技项目谋划争取力度。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陕西“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组织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将密切跟踪国家、陕西省种业自主创新工程项目,确保深度参与国家项目,牵头组织我省项目,力争在小麦、玉米、奶山羊、苹果、猕猴桃等新品种培育上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聚焦现代农业各个产业领域重大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部署实施一批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三是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力度。持续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实施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每年孵化培育100家创新创业团队,新增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四是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模型,培育农业科技成果价格评估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展成果挂牌交易服务。推动与中国农科院共同成立技术转移机构,集聚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转化示范。建立科教专家和企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示范区产业发展;五是丰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不断完善大学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推广等“六种模式”,组织科教专家和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土专家“两支队伍”充分发挥作用,巩固提升350个基地的示范推广水平。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从品种到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等全链条集成杨凌方案,服务生产和销售两端,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融合发展的示范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