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1月29日,杨凌农业跨境合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迎来了几位西安客户。作为杨凌首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杨凌农业跨境合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仅一个月,就吸引到周边外贸企业的关注。

“西安来的这些客户主要做农产品进口业务,这次来是希望在进口饲料方面达成合作。客户之所以主动来谈合作,是因为杨凌农业企业众多,下游市场空间广阔,另外也是看中我们平台在进口环节提供的‘一揽子’服务。”杨凌农业跨境合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文博说。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杨凌示范区持续推进自贸区及综保区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在杨凌落地生根,并释放平台叠加优势,全力将杨凌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农业对外开放和产能合作的重要“窗口”。

杨凌农业跨境合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杨凌擦亮农业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举措。该公司去年12月28日揭牌,致力于为外贸企业提供报关、报检、融资、退税、物流、风险防控、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为外贸企业打通产业链堵点,连接供应链断点。

“公司完成物流账册备案当天,我们的首单进口设备代理业务就成功落地了,这也是今年杨凌综保区的第一票进口报关单,报关单编号为001。”乔文博说,“这单业务主要服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完成了一批移液器的进口。”

杨凌农业跨境合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杨凌示范区外贸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这家由杨凌示范区国有企业与行业内领军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筹建的公司,正在动员所有员工全力开拓市场。

“我们公司刚成立,周边的外贸企业对我们还不太了解,所以团队成员非常拼,每天挨个拜访区内的外贸企业,介绍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优惠政策,同时了解企业需求,争取达成合作。”乔文博说, “目前我们与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达成初步协议,为他们进口用于圣诞树等工艺品制作的原材料。”

“作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我们能感受到杨凌农业跨境合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员工隔一两天就来一趟,将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一些创新的做法整合成方案,与我们沟通。这能够帮我们降低成本,保证企业所需原材料的品质与安全。”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长邸豪说,“他们还主动帮助我们对接金融机构,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保障企业资金灵活性。”

“在‘自贸区+综保区’的叠加优势带动下,去年杨凌示范区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亿元。目前,先正达、麦肯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杨凌,全区外资企业总数达90余家。”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何玲说。

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中,杨凌扎实做好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专项扶贫培训,深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进一步凸显基地带动力和影响力。

“通过开展援外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越来越多的外国官员和技术人员‘遇见’杨凌,交流现代农业最新科技成果。去年我们面向40多个国家举办各类培训16期。”杨凌示范区上合办工作人员唐庆华说。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杨凌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杨凌与超过40个国家开展了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记者手记:

为持续扩大对外贸易,全面深化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杨凌自贸片区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累计形成70多项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有8项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制度创新“沃土”滋养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案例日前入选《2023年全国自贸片区经典制度创新案例汇编》。

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杨凌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系统集成促进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设。据杨凌示范区自贸办主任苏亚文介绍,在政务服务方面,杨凌建立海关、农业、商务部门组成的服务联合体,以境外种质资源无法高效便捷进出实验室开展科研等难点问题为切入口,满足先正达等跨国种业企业发展需要,为现代种业发展探索新路径;在科技源头创新方面,杨凌整合区内职能部门、高校、企业等资源成立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建立起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在金融精准创新方面,杨凌设立种业产业基金,探索种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以多种金融工具服务种业发展;在国际合作方面,杨凌依托海外农业合作园区面向上合国家进行小麦、玉米和杂粮作物良种的示范推广……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种业发展培育了营商的优越“沃土”。

成果是看得见的。去年杨凌新增国审主粮新品种超10个,农作物种子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杨凌良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杨凌与20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已建成国际合作平台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