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芒种。“芒种忙,麦上场”。一大早,上合组织农业实训基地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正在举办第九届小麦文化节。
麦田里,微风吹过,小提琴缓缓奏响,悠扬的琴声与层层“麦浪”共舞,昂扬饱满的麦穗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当前,基地里930亩的小麦已收割20%,预计6月中旬将完成收获。”捻着一把麦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凌良科小麦研究院院长王成社介绍,此次小麦文化节的举办是另一种展现粮“丰”的有效途径。
远处,一垄垄成熟的小麦被联合收割机卷进机器,切割、脱粒、还田,一气呵成;近处,特地开辟出一方麦田,国际友人与小朋友们弯腰割麦,捆扎成束,搬运碾压。
看着这样忙碌的场景,王成社很是乐呵。“这样的体验很有意思,不仅让他们感受农耕文化,也能明白粮食得来不易。”
多年来,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资源改良、种源创新、品种选育为主,集成全球先进育种技术和智能装备,致力于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目前,基地里种植着100多个国家区试小麦品系,十几个生产试验品系和近60个评比试验品系。
“西农926、憨丰3468作为基地里的主推小麦品种,已完成大面积推广。良科5号、6号、218小麦品系已完成试验示范,正等待审定,审定通过后,将又有一批新品种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王成社将自己的育种情怀倾注到基地里的每一株小麦上,精心照料着它们茁壮成长。
“育种是一种情怀,再苦也是甜!”对于育种研究工作,王成社执着且热爱。陕农757、陕农28、陕农33、西农239等一众小麦品种中,都有他的身影,这些品种为陕西省和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稳安天下。“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作为一名育种专家,即使退休了,也要为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端稳‘中国饭碗’继续前行。”王成社的愿景正在基地里逐步实现。“也希望此次割小麦的活动能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
在结束了一场割小麦比赛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林飞心觉得趣意满满。“我们国家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如今我在杨凌上学,看到、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想在学成之后,将这里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带回我的家乡,架起两国间农业交流合作的桥梁。”林飞心说。
这几年,每逢春播秋收之际,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便在丝路各国与杨凌之间频频往返。经过连续几年筛选和试验,有两个春麦品系——XN10和XN12,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小麦田间试验中表现突出,比当地主栽小麦品种产量最高增产60.51%。
对于张正茂来说,小麦育种是一份事业,也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育种科技工作者,扎实推进开展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是我的使命,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是我的心头大事。”
近年来,张正茂团队立足西北旱地小麦生产实际,引进和自主创新旱地小麦种质资源1000多份,每年配制杂交组合300-400个,选育旱地小麦品种(系)8个,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新疆等地示范推广。
端稳“中国饭碗”,需要一批年轻的“新农人”担起粮食安全的重任。张正茂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到小麦育种这项事业中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更多的、年轻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