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合农业智库、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技示范等,先后成立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上合组织国家农学高校联盟,为上合组织国家间开展联合研究和农业发展协同攻关搭建平台,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技术交流与创新发展。”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先后与全球35个国家100余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开展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
6月5日,由网络名人、中省驻杨凌媒体代表、外国友人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观摩团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话留学生和上合使者,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程与经验,以及为促进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现场,采访团一边聆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成果展示,一边仔细询问学校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作出的贡献。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统筹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支撑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培训基地建设,提升丝路沿线涉农领域的影响力。
“将这一基地建在杨凌,正是基于杨凌具有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历史底蕴和科教实力。而作为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交流合作‘智库’,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忘初心,支撑杨凌小镇成为国际旱区农业的重要基地和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林飞心说道。
在日常的留学生活中,林飞心切身体会到,中国在解决粮食安全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5月22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道路与经济建设研修班”“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研修班”“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研修班”三期研修班顺利完成培训在杨凌结业。期间,30余名专家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旱作农业、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授课,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西安爱菊粮油集团等农业实训基地和涉农企业,对中国农业、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了解。
叶尔塔耶娃·扎依娜古丽来自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农业学院土壤、农业化学和生态学教研室,也是本次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研修班的一员。在杨凌,她先参观了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五泉镇马超岭水保实验站、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等地,并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农业知识。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倡议提出以来,很多中国教授来到我们国家,来到哈萨克斯坦的研究所,带给我们先进的农业技术。中国还在我们国家建设了中哈农业示范园区,里面种植了大量来自杨凌的种子,还有许多新技术、新模式在我们国家得到应用,来帮助提高我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扎依娜古丽说。
扎依娜古丽希望,把在中国看到的一切和在杨凌学到的一切带回到自己的国家,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吕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近年来,在这里学习遗传和作物育种,杨凌为她提供了广泛的实践经验和机会。“在学校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教授互动,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经验,我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塔吉克斯坦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为我们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农作物。”吕丹说。
今年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倡议提出五周年,恰逢学校建校9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倡议,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在中亚建设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与优良品种推广,田间试验增产60%。为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园区种植农作物150万亩提供技术支持,增产30%。并发起成立“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今年年初,学校塔什干分校建设更是纳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访华框架成果。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倡议提出五年来,杨凌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勇担使命、狠抓落实,区校融合一体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加快建设,平台效能不断释放,200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杨凌学习,3万多人次通过网络在线接受培训。累计培训农业减贫人才300余名,培养留学生300余名,联合培养职教生200余名。
“农业是中哈合作的重点领域,我想在今年博士毕业后把在杨凌学到的先进农业知识带回家,推动当地农业提质增效。”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西农大留学生陆可说道。
随着一批批学员结业,通过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一项项打着“杨凌智慧”烙印的先进农业科技和理念,已在上合组织国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